当期目录

  • 全选
    |

    试验研究

  • 向智文, 张晓明, 张丹丹, 林微渊, 黄秀芳, 王智勇, 彭木
    2025,46(2):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硒(Se)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以湖北省恩施市渔塘坝富硒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含硒量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以及微生物数量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硒量的增加,元素Cr、Ni含量显著增加,表明硒富集与重金属存在明显的伴生关系。富硒土壤中的理化性质和元素含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高硒土壤降低了荧光素二乙酸酶、β-葡萄糖苷酶、过氧化物酶、脲酶活性,显著提高了硝酸还原酶活性。高硒和中等硒含量土壤中细菌、真菌数量显著高于低硒含量土壤,表现出更高的活性和生长率。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富硒程度越高,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越大。可见,土壤硒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以及微生物数量的差异。这些研究结果对环境中硒的评估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际意义,为更加合理利用和开发富硒土壤提供了科学依据。
  • 张丽娟, 秦宇坤, 陈俊英, 王玉萍, 沈家兴
    2025,46(2): 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油菜品种阳光131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迟播高密度直播油菜生长发育对不同生育时期(六叶期和抽薹期)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98%缩节胺和15%多效唑)及其复配剂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抽薹期或六叶期+抽薹期喷施多效唑、缩节胺及其复配剂,均能显著增加油菜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喷施多效唑能明显控制株高,并降低一次有效分枝高度,有利于抗倒伏;六叶期喷施多效唑,可显著增加油菜单株有效角果数。喷施缩节胺对株高控制不明显,但在抽薹期喷施对产量构成三要素有正向促进作用,从而实现增产。各处理中,以缩节胺22.5 g/hm2 +多效唑450.0 g/hm2 分别在六叶期+抽薹期喷施效果最佳。
  • 刘震, 孔飞, 李兵, 贾会丰, 李殿平, 朱久祥, 郑爽, 刘学良
    2025,46(2):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微生物菌肥对花生(Arachis hypogaea L.)网斑病流行动态的影响,2022—2023年在辽宁省铁岭市花生生长区设计施加微生物菌肥和常规肥料的试验小区,对比2种施肥方式下花生网斑病的流行动态和流行末期土壤微生物含量。结果表明,相比施加常规肥料的小区,施加微生物菌肥的小区花生网斑病发病较晚,微生物菌肥、常规肥料2种施肥方式的2022年、2023年网斑病平均病株率分别为93%和100%,流行末期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34.60和41.45;土壤微生物测定显示,施加微生物菌肥小区的土壤中真菌、细菌、放线菌含量均高于常规肥料小区;土壤环境监测结果表明,微生物菌肥小区的平均pH较常规肥料小区高0.5。研究结果为微生物菌肥在减轻花生网斑病发生和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田晋文, 李晓川, 王朝海, 陈军, 陆燚
    2025,46(2): 1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毕节市引进的6个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新品种(系)进行了综合比较试验,旨在评估其生育期、植株性状、块茎性状、抗病性和产量等关键农艺性状,以科学指导当地马铃薯新品种(系)的选育和推广,进而优化种植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结果表明,毕薯8号和S12-1998在多个性状上表现优异,产量分别较对照品种青薯9号增产133.30%和71.73%,达到1%的极显著水平,适宜春季种植;会薯23号产量排名第2,增产122.17%,同样达到1%的极显著水平,因其乳白色肉质,具有作为白瓤马铃薯推广的潜力;丽薯21号和宣薯130-4产量较低,分别位于第4和第5,且宣薯130-4产量增长但未达显著水平,需进一步观察;滇薯1418因结薯数少、易感晚疫病、产量低,不适合在毕节市推广。研究结果为毕节市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 代小军, 陈萍, 伍德春, 刘丰国, 李文峰, 唐振
    2025,46(2): 18-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鄂中地区优质油菜(Brassica napus L.)产业健康发展,在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团林铺镇比较了新洋丰、四季丰、宜施壮、三宁4种当地主推配方肥施用对油菜生育性状、产量、抗逆性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测产量以施用新洋丰肥料最高,比施用宜施壮肥料增产369.0 kg/ hm2,增产率为15.8%;比施用三宁肥料处理增产292.5 kg/hm2,增产率为12.1%;比施用四季丰施肥料处理增产169.5 kg/hm2,增产率为6.7%。从菌核病发病率来看,新洋丰(3.8%)>三宁(3.6%)>宜施壮(3.5%)>四季丰(3.4%);从菌核病病情指数来看,新洋丰(3.1)>三宁(3.0)>宜施壮(2.9)>四季丰(2.8)。
  • 宋利娜, 赵世伟, 郭佳, 孙丽萍, 衣彩洁, 张华, 张华丽
    2025,46(2): 2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得既可在北京市露地越冬又具有高观赏价值的地黄属园林绿化应用新资源,开展了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和天目地黄(Rehmannia chingii)自花授粉与异花授粉以及二者种间正反交试验,采用TTC染色法对二者花冠完全展开第2天的花粉活性进行观察,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检测二者的柱头可授性,授粉后50 d统计各组合的结实率,并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授粉后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二者的花粉活力均达到90%以上,柱头可授性均较强。地黄自花授粉结实率为5.33%,异花授粉结实率为64.00%;天目地黄自花授粉结实率为0、异花授粉结实率为44.67%;地黄与天目地黄种间正反交结实率均超过70.00%。不同组合的花粉在柱头上均可萌发,并能通过花柱到达子房。
  • 唐霖, 孙信成, 杨连勇, 黄琳, 蒋万, 薛鑫, 陈位平, 康杰, 彭元群, 王桢, 张忠武
    2025,46(2): 2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洞庭湖区露地白菜薹(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L.)周年生产与供应,对市场主栽的10个白菜薹品种开展不同茬口的品种适应性试验,分析6个茬口条件下白菜薹的11项农艺性状。结果表明,1月播种的白菜薹品种以漆河地方品种、国薹BT197、龙牙苔200 3个中晚熟品种为主,3月播种的白菜薹品种以漆河地方品种、国薹BT197、杂交薹王3个品种为主,5月播种的白菜薹品种以漆河地方品种、国薹BT197、绿薹五号3个中晚熟品种为主,7月播种的白菜薹品种以漆河地方品种、国薹BT197、绿薹五号3个中晚熟品种为主,9月播种的白菜薹品种以杂交薹王、绿薹5号、国薹早40F1 3个品种为主,11月播种的白菜薹品种以杂交薹王、国薹BT197、绿薹五号3个品种为主;秋冬季播种的白菜薹早熟、中熟或晚熟品种均可,其中国薹BT197白菜薹可在本区域周年栽培应用。
  • 高晓杰, 聂玲萍, 罗紫嫣, 杜军华, 陈群
    2025,46(2): 3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糖蛋白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利用糖蛋白中蛋白质等电点的特性,采用碱溶酸沉法沉淀出糖蛋白提取物,计算糖蛋白综合得率;利用单因素试验确定适宜的提取工艺条件,并用正交试验分析影响双孢蘑菇糖蛋白得率的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因子。结果表明,双孢蘑菇糖蛋白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60(g/mL)、提取时间2.5 h、提取温度50 ℃,该工艺条件下双孢蘑菇糖蛋白综合得率为6.58%,为实现糖蛋白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 丁水龙, 齐鸣, 王俊, 张明, 罗俊萧
    2025,46(2): 34-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估不同遮光处理对银色鹿角苣苔(Primulina Silver Antler)、紫花报春苣苔(Primulina purpurea)、半蒴苣苔(Hemiboea subcapitata)3种苦苣苔科植物的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并综合评价它们的耐阴性,耐阴性试验设置0(全光照)、25%、50%、75% 4种遮光处理,测量植物的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包括株高、冠幅、叶长、叶宽、全株叶数、分蘖数、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耐阴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耐阴性试验中,在全光照条件下,银色鹿角苣苔、紫花报春苣苔、半蒴苣苔均生长良好;银色鹿角苣苔的株高、冠幅、全株叶数、分蘖数随遮光程度增加而下降,半蒴苣苔全株叶数随遮光程度增加而增加;3种苦苣苔的叶绿素总含量、叶绿素a/b值、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均明显增加,对遮光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隶属函数分析表明,3种苦苣苔耐阴性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半蒴苣苔、银色鹿角苣苔、紫花报春苣苔,与耐阴试验中植物的生长形态表现一致。综合考虑观赏性,杭州市应优选银色鹿角苣苔和半蒴苣苔作为推广品种。
  • 何健安
    2025,46(2): 4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猪尿中磺胺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共20种抗生素类药物残留量的方法。结果表明,猪尿样品经提取后,采用HLB固相萃取柱(200 mg/6 mL)净化,使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 ×100.0 mm,1.7 μm)色谱柱进行分离,以甲醇-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正离子扫描模式下(ESI+),采用Scheduled MRM检测,基质外标法定量。20种目标化合物在3个加标浓度(0.5、1.0、2.5 μg/L)下的回收率为70.0%~85.0%,RSD均小于10.0%;方法检出限为0.2 μg/L,方法定量限为0.5 μg/L。所建立的方法具备精密度高、准确度高、前处理简单便捷的优点,为猪尿中抗生素残留检测提供了方法支持。
  • 刘光朝, 赵建红, 郭志俊, 高波, 马晓霞, 戴万生
    2025,46(2): 4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芫花素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为综合评价指标,在通过控制醋芫花饮片炮制程度(醋烘法控制得率为105%,醋炙法控制水分为9.5%)间接控制其外观性状的前提下,采用正交试验法对醋烘法的烘制温度、烘制厚度、加水量,醋炙法的炒制温度、辅料醋用量、加水量进行考察,优选出2种醋芫花的最佳炮制工艺。结果表明,醋烘芫花的最佳炮制工艺为取醋30%,加10%水稀释后与芫花拌匀,闷润1 h,铺成厚度为3 cm,70 ℃烘制60 min;醋炙芫花的最佳炮制工艺为取30%的醋,加60%水稀释后与芫花拌匀,闷润1 h,140 ℃炒制24 min。该优选的2种芫花醋制工艺稳定可行,可为醋芫花的扩大生产提供参考。
  • 黄海华, 成焕波, 张营, 胡力飞, 胡辉, 李清安, 殷涛
    2025,46(2): 48-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桂枝茯苓丸配方颗粒(PG)和传统饮片汤剂(TS)指纹图谱,并对比分析二者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技术,对15批桂枝茯苓丸配方颗粒和传统饮片汤剂进行了指纹图谱分析,测定了苦杏仁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肉桂酸和苯甲酰芍药苷5种主要成分的含量,并分析二者间的差异。结果显示,15批桂枝茯苓丸配方颗粒和传统饮片汤剂中共标定出16个共有色谱峰,其中7个峰被指认为特征峰,相似度均大于0.940;桂枝茯苓丸中苦杏仁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肉桂酸和苯甲酰芍药苷5种主要成分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 9、0.999 8、0.999 9、0.999 8、0.999 8,均在测定浓度范围内显示出良好的线性关系;传统饮片汤剂和配方颗粒中5种主要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62%、97.84%、98.64%、99.44%、98.97%。含量测定结果表明,15批桂枝茯苓丸标准汤剂样品苦杏仁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肉桂酸和苯甲酰芍药苷含量分别在 2.86~20.79 mg/g、1.07~2.13 mg/g、9.08~21.19 mg/g、0.49~0.81 mg/g、0.94~2.46 mg/g,桂枝茯苓丸配方颗粒样品苦杏仁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肉桂酸和苯甲酰芍药苷含量分别在15.21~30.09 mg/g、1.94~3.08 mg/g、17.25~37.74 mg/g、0.29~0.37 mg/g、2.37~2.52 mg/g。与传统饮片汤剂相比,桂枝茯苓丸配方颗粒中苦杏仁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含量较高,肉桂酸含量较低。以上结果表明桂枝茯苓丸配方颗粒较好地保留了原饮片中的绝大多数指标成分,适宜在临床上应用。
  • 朱教胜, 胡杨, 罗欣, 沈蕊, 李娟娟, 解倩倩, 黄智安, 曹珏珏, 李强
    2025,46(2): 5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氨基酸分析仪对甘肃省靖远县、甘肃省玉门市、甘肃省中宁县、青海省乌兰县4个产地的枸杞进行检测,比较不同产地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er)中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之间的差异,并利用氨基酸比值(Amino acid ratio, RAA)、氨基酸比值系数(Ratio coefficient of amino acid,RC)和氨基酸比值系数评分(Score of RC,SRC)对不同产地枸杞的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个产地中均检测出了16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为68.3~77.9 g/kg;必需氨基酸总量为12.9~17.1 g/kg,非必需氨基酸总量为55.4~61.3 g/kg。4个产地枸杞中呈味氨基酸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甜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苦味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而不同产地枸杞中呈味氨基酸含量由低到高依次为玉门市、乌兰县、中宁县、靖远县。不同产地的枸杞中药效氨基酸种类齐全,MAA/TAA均高于53%,且F较高,可作为高F活性肽的开发原料。由此可知,氨基酸作为枸杞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与开发利用价值。
  • 白千祥, 胡文静, 王蒙, 刘洋
    2025,46(2): 59-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与比较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与小叶丁香(Syringa microphylla Diels.)花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的方法测定紫丁香与小叶丁香花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相对含量,并对相对含量大于0.500%(其中一种植物)的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紫丁香的花中分离且鉴定出36个挥发性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86.408%;从小叶丁香的花中分离且鉴定出41个挥发性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1.423%,且其中挥发性成分多为醇类、烯烃类、酯类等。紫丁香与小叶丁香花中的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均存在差异,为紫丁香花与小叶丁香之间的鉴别提供了新方向。
  • 刘俊, 张荣祥, 郑时兵, 陈玉琼, 余志, 张德, 倪德江
    2025,46(2): 63-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优化针形绿茶的做形工艺,以鄂茶10号一芽一二叶原料为材料,探讨了理条机做形投叶量、做形程度和加压方式对湖北省宣恩县伍家台贡茶一级绿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伍家台一级绿针适宜采用2次理条做形技术,明显提高了针形绿茶的直度和匀整度,且茶叶品质最佳。优化后的做形工艺为第1次做形使用12槽锅理条机,投叶量3 kg/锅,理条含水率约35%;第2次做形使用18槽理条机,加压方式为2根小棒或1根大棒。
  • 实践探讨

  • 刘婧, 齐森林, 张艳, 刘春萍, 郭光理, 刘俊波, 赵华, 李启华, 王文建
    2025,46(2): 7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湖北省襄阳市主要粮食作物,保障小麦安全生产尤为重要。以襄阳市2019—2023年小麦单产数据为基础,概述襄阳市小麦的生产情况,梳理小麦单产水平不均衡的原因,探寻小麦平衡增产的途径。研究发现,襄阳市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常年保持稳定、“小麦+”高效模式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还存在单一品种规模化种植率较低、播种质量欠佳、沟厢标准不高、中后期管理跟不上以及应对极端天气灾害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优化品种布局、提升播种质量、提高沟厢标准、落实关键施肥镇压措施、抓好防灾减灾等小麦增产的有效途径,为襄阳市小麦生产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 孙玉晓, 刘斌, 杨东海, 向帮楚, 田建伟, 李东, 吴锦志, 万怀春, 刘承恩, 杨磊, 周成, 屈环
    2025,46(2): 7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湖北省宣恩县在植烟土壤保育与修复中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合理轮作、套种、间作,平衡植烟土壤养分与生态平衡,冬耕冻垡,绿肥翻压,生石灰调酸,生物有机肥和饼肥施用,生防菌、黄腐酸灌根。在土壤保育与修复中存在绿肥种植规范化、土地深翻质量、有机肥施用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修复建议,包括应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烟农的重视程度;建立体系,提升土壤保育与修复综合效果;建立土壤保育与修复考核机制;土壤保育与修复和乡村振兴、烟区综合体建设相结合。研究为烟区植烟土壤保育与修复工作提供参考,为烟区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
  • 段建设, 姚全杰, 邱波, 宫小平, 陈晓华, 杨颖, 刘春萍, 王文建
    2025,46(2): 76-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推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总结概述了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15—2023年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工作情况及其主要做法与成效,表现为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建立了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与运行机制,开展了区域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摸清了耕地质量底数,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系统推进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充分发挥技术示范带动作用,指出耕地质量工作存在高等级耕地少、土壤理化性状不良、土壤酸化趋势明显、灌溉保障率低的问题,以及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意识有待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维护机制不健全、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技术服务能力无保障的工作短板,提出了建立耕地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措施、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技术能力建设等对策。
  • 尹刚华, 李耀鑫, 杨兴, 貊志杰, 刘爱辉, 望运喜, 万林知, 王明, 董朝晖
    2025,46(2): 8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推动烟叶生产高质量发展,以宜昌市兴山县榛子乡烟区为例,研究了该烟区商品化育苗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宜昌市兴山烟区商品化育苗取得了一定成效,表现为改革创新促进育苗产业发展、持续提高育苗专业化水平、育苗棚综合利用促进烟农增收。但仍存在设施不完善、应对极端天气能力不足、育苗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根据烟区实际提出未雨绸缪防范风险,强化灾害应对能力;加强科技支撑,完善育苗设施建设;规范育苗管理经营,落实技术标准;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育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等对策。
  • 黄自谦, 潘成军, 陈子斌, 潘秋月, 赵治军, 秦碧波, 徐晴
    2025,46(2): 84-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指导林农油茶生产实践,分析了湖北省红安县油茶生产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红安县油茶生产存在栽培建园基础差、品种杂乱、造林不规范不科学、造林质量差和管理粗放等主要问题,从品种选择、种苗选择、林地选择、林地整理、种植时间、种植密度、种植要求、土壤肥水、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方面提出红安县新造油茶林栽培技术要点,并从低产低效油茶林改造、林地清理、密度调整、整形修剪、深挖垦复、合理施肥、高接换种方面提出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技术要点。
  • 智能装备

  • 李建南, 孟海波, 冯晶, 叶炳南, 李佩琪, 徐晗
    2025,46(2): 87-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已有序批式厌氧干发酵设备沼气利用率低的问题,基于沼气发电工艺流程,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序批式厌氧干发酵设备的沼气发电自供能设备。沼气发电自供能设备主要由沼气净化装置、沼气发电装置、电能储存装置和供能装置组成。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整体系统进行仿真,并结合沼气发电工艺集成耦合设备,开展样机试制并搭建小型沼气发电试验平台,利用序批式厌氧干发酵设备所产沼气开展小型沼气发电储及供电切换的测试试验。仿真及运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以4组反应器为单位,启动时间为6 d,反应器的产气量为1.5 m3/d,沼气发电机运行时间为1.5 h/d,沼气发电量约为2 kW·h,设备运行稳定,沼气利用率较高,供电切换过程设备运行电压稳定无断电。该设备提高了序批式厌氧干发酵设备沼气利用率,实现了在网离网供能切换。
  • 杨熙民, 易见兵, 宋朝鹏, 杨在友
    2025,46(2): 94-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有效提高烟叶烘烤质量,采用以烟叶干燥速度反制烟叶烘烤过程,进而创建烟叶烘烤大数据人工智能化的新技术。借助现行密集烤房烘烤控制器,将原有的温湿度计换成电子重力衡,获得基础的烟叶脱水量,转换成烟叶烘烤干燥速度,以此为基础,再以烟叶干燥速度反制烟叶烘烤过程,进一步综合考虑影响烟叶烘烤因素,借助现行电子信息网络,实现烟叶烘烤大数据人工智能化的新技术新思路。结果表明,首次获得现行烘烤温度和湿度对应下烟叶烘烤干燥速度,为构建人工智能化烘烤新技术打下良好基础;构建思路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烤房终端机构成与运行;二是烟叶烘烤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中心构成与运行,并且列出了详细的建模要素及其参数。为快速实现烟叶烘烤数据化、智能化、精准化打下较完善的理论基础,为现行深陷困境的“干湿度+图像”人工智能化烘烤技术研究打开另一可实施新路径。
  • 生态治理

  • 范欣, 卞韬, 齐晓华, 任利姣
    2025,46(2): 98-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应对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利用河北省石家庄市1972—2022年16个国家气象站的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相关分析法、Mann-Kendall法分析石家庄市平均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初霜日呈显著推迟趋势,终霜日呈极显著提前趋势,无霜期呈极显著增长趋势。在对无霜期延长的贡献上,终霜日提前比初霜日推迟的作用更大。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均存在明显的年代差异,且与平均气温极显著相关。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分别在1997年、1993年和1994年发生了突变。
  • 高鹏, 赵宏波, 李坤, 陈曦
    2025,46(2): 101-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杭州市临安区村落古树生物量为基础,以各乡镇内古树占比及古树胸高断面积为核心,设立优势度指数和相对优势度指数作为古树优势种选择标准进行评估分析,选择临安区村落古树优势种对古树优势种空间分布、水平分布及垂直分布进行分析,结合实地调研,总结古树优势种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银杏、枫香、榧树、麻栎、柳杉、苦槠、青冈、南方红豆杉为临安区村落古树优势种。临安区村落古树优势种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特征,形成多个密度群集聚区域,各村落及乡镇内优势种古树分布不均衡。优势种古树水平分布主要集中在临安区西部,垂直分布集中在海拔600 m以下。从风景园林视角出发,通过3种指标选择古树优势种,为优势种研究提供新思路。研究古树优势种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临安区村落古树保护及和美乡村植物景观营造提供指导,为村落生态环境保护及乡村形象建设提供参考。
  • 孙智杰, 廖媛, 余波, 何杰, 王辛
    2025,46(2): 107-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陆水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利用1990—2020年陆水流域的土地利用数据,识别了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采用当量因子法对陆水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归并,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六类,并选取气候调节、气体调节、水文调节、土壤保持、食物生产、淡水供应、文化娱乐、景观美学、自然遗产和生物多样性9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作为ESV评估指标。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分析、ESV系数计算、ESV贡献率评估、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工具,探讨了ESV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这31年间,陆水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但建设用地面积逐步扩大,对原有耕地和林地形成侵占;ESV总体呈轻度下降趋势,从51.08亿元降至50.59亿元,调节服务是其核心功能,其中土壤保持贡献度最大;各单项功能的ESV结构分布相对稳定,按大小排序依次为土壤保持、水文调节、气候调节、气体调节、景观美学、自然遗产和自然多样性、食物生产、文化娱乐、淡水供应,按一级类型则为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供给服务,流域内水资源较为丰富,植被覆盖度较高,对生态系统的调节服务有较大贡献;ESV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总体以高-高聚类和低-低聚类为主,且聚集程度逐渐增强。ESV空间分异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高程、坡度、GDP、人口密度等因子的影响较为显著,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其空间分异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叠加效应。
  • 程雪丹, 渠丽萍, 王雄
    2025,46(2): 114-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生空间”转型过程研究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和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典型生态脆弱区的“三生空间”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建设美丽中国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三生空间”土地功能视角,采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等方法对青海省大通县2010—2018年“三生空间”转型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通县“三生空间”以生态生产用地为主,其次为生产生态用地,生态用地和生活生产用地占比较小;生态用地主要分布于县域西北部和北部边缘地区,生态生产用地分布于西北部、北部和南部的山地区域,生产生态用地分布于中部和南部河谷地区,生活生产用地主要分布于县城中心区域。从“三生空间”土地利用转型总体特征来看,2010—2018年生态用地由分布较为集中向基本均衡转变,生态生产用地布局分散,但呈逐渐集中态势,生产生态用地较为集中,但呈逐渐均匀趋势,生活生产用地较为聚集且集中度不断提高,“三生空间”呈现生活生产用地占用生态生产用地和生产生态用地的特点。从“三生空间”土地利用转型空间分布特征来看,2010—2018年东峡镇等5个乡镇的生态用地优势不断提高,长宁镇的生产生态优势逐渐转化为生活生产优势,“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和转型过程主要受城镇化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影响。
  • 范瑜越, 楼俊伟, 舒素芳, 夏园锋
    2025,46(2): 123-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 1973—2022年浙江省金华、衢州地区国家基本气象站的降水资料,研究气候变暖影响下1973—2022年金衢盆地暴雨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73—2022年金衢盆地暴雨事件的发生频次、暴雨事件降雨量和暴雨事件强度均呈振荡上升趋势;暴雨事件的发生频次存在3~5年、7年和24年的振荡周期,其中,前2个振荡周期均通过了95%的信度检验;暴雨事件在每年各月均有发生,但主要集中在暖季(4—9月),累计占比达85.3%,特别是6月发生最多(最高达35.0%);衢州地区的暴雨事件强度和频次均大于金华地区,暴雨事件的中心站位于衢州站;极端暴雨事件主要发生在6—7月,其中最强事件发生在1997年7月8—11日。
  • 孙业康
    2025,46(2): 127-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广州火炉山森林公园的鸟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于2021—2022年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火炉山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记录15目49科153种鸟类。雀形目鸟类种类最多,占优势;生态类型以鸣禽为主,达106种;食虫鸟类最多,达74种,杂食性鸟类次之,达55种;居留型以留鸟最多,达75种,其次是冬候鸟,达38种,夏候鸟23种,旅鸟有16种,迷鸟1种。区系以东洋界物种最多,达97种,古北界次之,有36种,广布种有20种。鸟类优势种包括暗绿绣眼鸟、红耳鹎、叉尾太阳鸟、白头鹎、鹊鸲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2种。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4.11)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0.97)均在冬季最高,其种类和个体数在1月达到峰值。火炉山森林公园植被丰富、生境多样,为鸟类提供了食物资源和适宜的生存繁殖空间。初步了解了火炉山鸟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为园区内的野生动物保护规划和管理提供了依据。
  • 吴方莹, 徐健, 张培
    2025,46(2): 132-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马岭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动态特征,在该河流上、中、下游3个区段设置了4个采样点,并于2023年春、夏、秋3个季节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马岭河有大型底栖动物42种,分属4门14目,以节肢动物为主,双翅目为绝对优势类群,摇蚊幼虫种类达15种,其次分别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扁型动物;马岭河大型底栖动物的组成受时空影响,春季和夏季的种类明显多于秋季;聚类分析表明,马岭河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组内相似性高,而组间差异大;Shannon-Wiener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impson指数(D)综合评价显示,马岭公园采样点(S3)的多样性最高,赵家渡采样点(S4)的多样性最低。
  • 裴辉, 周世豪, 史琰
    2025,46(2): 136-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新阶段,新型城市化要求引导城镇用地合理扩展,提高城镇用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半变异函数探索最佳空间尺度,并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情景预测(FLUS)模型对杭州市在生态-经济权衡情景下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进行模拟和分析,定量评估城市化水平对景观格局的驱动强度。结果显示,杭州市景观格局的空间尺度特征为1 200 m;2050年BAU情景和2050年ELP情景优势景观为林地,建设用地平稳增长,2050年RED情景优势景观为耕地,且建设用地扩张明显;景观破碎化和多样性指数在各情景下,城市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对区县尺度上的景观格局影响最大,且对BAU情景下城市景观格局的驱动强度最高,在区县尺度上制定环境管理政策可有效降低城市化产生的不利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促进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 白玉庭
    2025,46(2): 142-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为例,基于河流生态治理的原则下城市河流景观优化建设的视角,阐述思茅区河流景观情况,并对思茅区河流的自然环境、河流文化等进行探讨,分析其特色与价值以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研究发现,维护河流自然形态、融入文化资源能促进思茅区城市河流的发展,但思茅区在不断地开发中还存在城市化快速发展侵占河流空间、河流景观营造缺少生态意识、河流生态系统退化、城市河流污染严重、城市河流景观文化挖掘不足的问题。基于人水和谐与生态治理理念,提出了优化蓝绿空间网络体系、回归河流自然形态之路、恢复河流景观生物多样性、活水保质净化河道、人文色彩与河流景观相结合的相关规划设计策略,以期维护其城市河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 三农调研

  • 胡方芳, 陈前利
    2025,46(2): 148-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强调产业升级和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疆在科技创新、数字化服务和绿色低碳产业方面取得进展,但仍存在传统能源产业创新、数字产业新业态发展、新型综合人才培养、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不明晰等问题。为加速新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统筹优化布局、聚焦能源产业提质升级、加强数字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引进和培育新型综合高素质人才、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打通政策落实堵点和积极培育未来产业等建议,以期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力量的构建。
  • 李根, 白祥
    2025,46(2): 152-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选择,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可以合理地审视特色小镇的发展质量,对其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新疆克拉玛依市乌尔禾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特色小镇综合效益的评价体系,使用熵权法对乌尔禾特色小镇的综合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尔禾特色小镇2018—2022年综合效益分别为0.497、0.529、0.263、0.601、0.587,整体呈波动增长趋势。乌尔禾特色小镇应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实现旅游区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 章迎春
    2025,46(2): 157-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新疆伊宁市宅基地制度改革5个试点村宅基地使用情况和退出过程感知的调查数据,借助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理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索有效的宅基地退出实施路径。结果表明,以伊宁市农民退出宅基地为实施目标,可达到退出目标的实施路径共有10条,其中更有效的宅基地退出实施路径有3条,包括退出对象-退出结果、环境因素-退出对象-退出结果、政策方案-退出对象-退出结果,影响值分别为0.87、0.78、0.74;实现宅基地有序退出需要保证农民在宅基地退出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政策方案的制定或执行机构的政策实施中,应充分保证和拓展宅基地拥有者的利益空间。由此提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活跃农民思想观念,进一步明确和丰富宅基地退出政策中的退出标准和补偿模式,强化执行机构的基层管理水平,加大宅基地政策宣传力度,增强退出对象对退出政策和办理流程的熟悉度等政策建议。
  • 邹海霞, 陈炎梅
    2025,46(2): 163-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乡村传统工艺产业现代化转型,围绕广西平南县雅埠村小刀锻制工艺的现代化转型展开研究,探讨了其发展情况、困境及转型路径。研究发现,乡村传统工艺产业现代化转型情况为生产方式由手工锻制转向机械化生产、经营角色从“铁匠”变为返乡创业者、产业结构从单一到多元化方向发展。但还存在技术升级、市场拓展、文化传承和小刀锻制工艺产业转型的困境,主要原因是生产过程忽略工艺创新及市场拓展、经营人才流失与主体限制、产业转型缺乏文化与新产业建设。为实现其现代化转型,提出技术创新引领工艺升级、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人才培养与创新相结合、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路径与策略。
  • 刘向华, 甘蒙, 魏莉丽, 温暖
    2025,46(2): 168-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梳理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类型,运用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解析其价值根源和构成的重要性。根据河南省的社会经济现实情况,分类测算2011—2020年河南省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2020年河南省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正面和负面价值,并剖析其价值构成及动态变化的现实特征。结果表明,2011—2020年河南省服务价值量呈相对动态稳定态势,价值量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服务类型结构差异。其中,人类效用感知突出的农产品供应是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核心价值,具有波动下降趋势;土壤保持作为支持和调节类服务价值的物质根源,它们之间呈现平稳变化趋势。围绕特征阐释,提出了以土地制度创新为核心、优化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对策建议。
  • 马舒心, 毛中明
    2025,46(2): 174-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并采用个体时间双向固定的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推广虽然提升了本地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但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阻碍了周边地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提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缩小农民数字鸿沟、因地制宜实施数字经济战略的政策建议,以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区域协调平衡发展。
  • 张霞
    2025,46(2): 181-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效益3个方面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8—2022年的相关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对西北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评价。结果表明,2008—2022年西北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有较大提升,但仍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其中,经济效益指数发展势头迅猛,但环境友好指数相对滞后并且各省区之间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基于此,提出了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因地制宜制定农业绿色发展道路、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等对策建议。
  • 钟翠, 李英华, 卢庆南
    2025,46(2): 186-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量化数据对广西当前认定的48个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旨在反映园区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关键影响因素,提出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发现,在园区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指数中,有20个园区高于综合指数均值3.92,最高的是广西明阳农场农业科技园区,综合指数为7.85,最低的是广西岑溪农业科技园区,综合指数为1.22。在园区高质量水平综合指数中,45个园区的综合指数均值为0.258,有22个园区综合指数达到均值或以上,23个园区综合指数在均值以下。按照园区类型划分,养殖类园区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优于种植类和加工类。入园创新主体、星创天地数、科研人才、承担科技项目、获得科技奖项数量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是影响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创新驱动视角提出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要素、强化星创天地建设、优化成果推广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4个方面的对策。
  • 龙旭, 洪沐瑶
    2025,46(2): 192-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南京市江宁区苏家文创小镇、黄龙岘茶文化村、观音殿村、龙乡·双范精品民宿群4个典型的乡村旅游点,对4个村庄不同的发展模式(市场资本驱动型、政辅村主型、政府主导型、村企联建型)进行比较,研究4个村庄发展模式的成效。研究发现,4类旅游发展路径恰好代表了中国乡村旅游模式的阶段式升级,从农家乐到资本下乡,促进了空间资本化重构。
  • 彭燕琼, 卢雯皎, 刘莎, 田晓雅, 吉沐祥, 吉根宝
    2025,46(2): 198-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推动草莓种植户在生产经营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绿色效益的平衡,基于2023年5—6月对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南京市溧水区和连云港市东海县3个地区8个行政村进行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场动力理论构建调节效应模型,探讨电商销售行为与绿色生产技术采纳之间的关系,分析内、外部因素对这一关系的影响,并进行验证。样本数据通过了信度和效度检验。针对2个变量,提出14个假设。调节效应分析表明,调节变量增加客户信任和回头客数量对电商销售行为与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的影响会产生显著干扰,技术-信任态度作为调节变量,在农户是否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及采用程度上具有显著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农户对消费者信任度的提高,电商销售行为对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正向影响增强。简单斜率检验结果也表明,技术-信任态度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户使用电商销售与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的正向影响。
  • 丁黄昊, 吴晓华
    2025,46(2): 205-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生态体验项目产品与访客需求不匹配,致使访客对此类项目的选择意愿较低,对钱江源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体验项目访客参与意愿进行定量研究,以期加强访客对自然教育体验项目的参与度。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和创新扩散理论(IDT)构建综合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扩散传播、制度保障、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性与自然教育体验行为意向之间的结构关系。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扩散传播和制度保障是影响访客对于自然教育类体验项目参与意愿的关键因素;同时良好的信息扩散传播会提升自然教育体验项目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并降低感知风险性;制度保障对感知易用性具有正向影响,对感知风险性具有负向影响,研究结果为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体验项目改进、提高访客参与度提供了参考。
  • 秦慧, 杨培涛, 粟荔, 陈智霞
    2025,46(2): 212-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积极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是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力量。以湖南省平江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平江县高素质农民培育基本情况,总结出平江县高素质农民培育面临政策扶持失位、培育机制缺位、内生动力不足、培育主客体单一、培育内容缺乏系统性以及培育方式不灵活等现实困境,由此提出基层农业部门应从宏观上细化帮扶政策,形成培育长效机制,从微观上重塑农民的价值观念,合理设置培育内容、灵活确定培育方式等路径,为平江县实现人才振兴提供决策参考。
  • 林培鑫, 马军山
    2025,46(2): 215-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杭州市未来乡村景观建设情况,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包含观赏性、功能性、生态性、文化性、共享性、数智性6个准则层23个指标层的未来乡村景观评价体系。结果表明,杭州市未来乡村景观满意度评价应当将共享性作为核心原则,同时将功能性和观赏性视为重要的辅助维度,并且全面融合生态性、文化性以及数智性关键要素。指标层中,排序前5的评价指标分别为公众参与度、乡村宜居度、历史遗迹、游览体验特色度以及数字化感知度,表明这5个指标在衡量未来乡村景观满意度时更为重要,在未来乡村景观的规划与建设阶段,应当优先考虑并重点关注这些指标。
  • 乡村建设

  • 何柄罗, 李先东
    2025,46(2): 219-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互助养老是中国多元化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弥补农村地区养老资源不足的关键手段。基于新疆昌吉市330名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构建二元Logit回归模型,对农村居民互助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文化程度、收入稳定程度、子女数量、代际关系、孤独程度、公共设施满意度、政府支持对农村居民互助养老的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进一步提出完善养老机构监管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高农村居民认知水平等建议,为农村互助养老的研究提供参考。
  • 陈弋初
    2025,46(2): 223-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厘清村规民约的司法适用路径,基于聚法案例平台裁判文书,从村规民约司法适用的数据和裁判选择方面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现行村规民约的司法适用仍存在部分内容与宪法法律相抵触、举证识别困难、司法审查不足、司法适用标准不一的实践困境,阻碍基层纠纷的高效解决。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司法权力的有限性与自由裁量性的冲突是造成这些困境的因应。提出明确村规民约的民间法性质、准确把握村规民约的适用范围、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的司法审查制度等对策,推动村规民约的司法适用路径重塑,充分发挥其弥补法律漏洞的功能,促进基层矛盾的化解。
  • 赵星
    2025,46(2): 231-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有效提升农旅融合的效能和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基于安徽省淮南市山王镇南塘村农旅融合项目的实践调研,分析了南塘村顺应乡村振兴战略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建设背景,发现南塘村农旅融合项目存在水果种植和旅游资源优势、环境污染和资金短缺劣势、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和合肥经济圈建设机遇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不合理和周边同质景区较多的挑战。从果业发展市场、旅游业发展市场和南塘景区客源与定位方面对南塘村农旅融合发展市场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南塘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和南塘村村庄建设规划的南塘村农旅融合建设路径,旨在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道路。
  • 张迪, 郭萌, 王怡
    2025,46(2): 236-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特色小镇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利用PEST模型对陕西省商洛市北宽坪运动休闲小镇的发展环境进行全面剖析,发现该小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产业融合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特色不突出、集群效应低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包括突出小镇特色主题定位、引入挑战性活动项目、扩展旅游业态产品体系以及强化参与性体验氛围等,旨在推动运动休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为新时期运动休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 朱英俊, 蔺薛菲
    2025,46(2): 241-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儿童时期与自然的亲密互动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也会影响他们成年后对自然的看法和理解。以长沙市大托小学为例,基于小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互动性和趣味性、生态可持续性以及文化性等原则,探索了自然教育理念在小学校园景观中的实际应用,包括打造生态学习空间、添加自然元素、将科学知识与互动学习相结合以及融入种植劳动实践等内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经验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中国小学未来自然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 张克凡, 吴晓华
    2025,46(2): 246-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公众健康为首要目标,优化口袋公园的景观环境质量,是未来健康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根据健康景观学的相关理论,针对现有问题,探索符合城市健康需求的景观设计方法,对于构建健康城市具有深远意义。以苕溪锦绣公园为例,从健康景观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口袋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方法。研究发现,苕溪锦绣公园通过合理配置乔木、灌木、草本和花卉等植物,成功创造了优美的景观环境,提高了公园的生态质量和环境舒适度。该种植物景观的营造不仅增添了运动场地的生态气息,还为市民提供了清新的空气和优美的环境,有助于缓解运动健身后的身体疲劳,提高了对植物景观的游览体验。为同类健康口袋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进一步推动了健康城市建设和精细化设计的发展。
  • 专业教育

  • 冯发强, 余国图, 何卓羲, 沈涵, 周媛, 齐中, 王国华, 王少奎
    2025,46(2): 251-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基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的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种业调查实习的设计与实践,通过分析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相关理论课程和现有实践教学大纲,发现学生与种业市场的认知和实践的教学内容不足,结合具体案例研究,提出了针对该专业的种业调查实习计划,以学习成果为导向设计实习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价了其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增强专业知识理解与认知等方面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基于OBE理念设计的种业调查实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促进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 学科进展

  • 李辽军, 谭秀梅, 赵苑廷, 曹艺川, 赵品瑶
    2025,46(2): 254-2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茶渣副产物数量大、来源集中,富含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物质及生物活性物质,在动物饲料原料可利用资源少和价格昂贵的情况下,可替代部分原料,并且提高动物生长性能、肉品质等。综述了有关茶渣和发酵茶渣的营养成分、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茶渣发酵技术及菌种的研究进展情况,以期为茶渣在动物生产中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 王洪壮, 德吉曲珍, 德吉, 旦增曲珍, 次桑卓玛, 贺晴, 李坤, 刘洋
    2025,46(2): 258-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藏猪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猪种,具有高原高寒适应性强、抗病力强、饲养成本低、脂肪沉积能力强、肉质鲜美等特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藏猪肉产品的需求迅速攀升。为满足市场需求,高海拔地区的藏猪开始被引进到内地养殖,藏猪养殖业正越来越受到关注。但藏猪繁殖力低下、生长速度慢、出栏率低等问题制约着藏猪的规模化养殖,传染病、寄生虫、饲养管理不规范、引种育种不科学等挑战影响着藏猪的健康养殖。通过概括藏猪的现有养殖模式,分析藏猪养殖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优化健康养殖的策略,旨在通过科学管理、防疫和科学育种模式提高藏猪的生产效率,促进藏猪的规模化健康养殖。
  • 研究简报

  • 鄢珊, 刘燕利, 肖文韬, 董先婷, 吴方华, 刁英, 胡中立
    2025,46(2): 263-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MGI和PacBio Revio测序技术,采用HiC数据辅助的ALLHiC基因组组装方法,初步组装获得了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品种长坂坡1号的基因组,基因组长度为2.57 Gbp,共1 620个contig,挂载到27条假染色体上。研究结果为构建高质量的鱼腥草基因组提供了参考,并且为鱼腥草遗传学和分子育种提供了基础数据。
  • 刘世伟, 王继涛, 肖自斌, 马建梅, 刘晓娇, 谢彦, 张文文, 蒋学勤
    2025,46(2): 265-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比较不同肥料对露地番茄生产的影响,以蚯蚓粪、氨基酸、甲壳素、海藻酸和腐殖酸水溶肥等新型肥料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施肥配方处理,测定露地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生长发育、果实性状以及产量等情况。结果表明,相同地力、灌溉管理制度下,蚯蚓粪+腐殖酸水溶肥+海藻酸处理综合性状表现最好,增产率达10.15%。这说明蚯蚓粪、腐殖酸、海藻酸等肥料可有效促进番茄植株生长发育,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
  • 王丽霞, 钱运国, 龚萍, 叶胜强, 杨宇, 陈星, 童新红, 李中心
    2025,46(2): 268-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满足肉鸭屠宰深加工需求,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开展了武禽10肉鸭配套系的选育工作。结果表明,该配套系是利用连城白鸭、丽佳鸭、奥白星为育种素材,以改良体型外貌、改善肉品质、提高生产性能为主要目标,采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而成的中小体型白羽优质肉鸭配套系。配套系采用三系配套模式——A♂×(B♂×C♀)♀,3个品系均闭锁选育6个世代,主要性状变异系数小,遗传性能稳定。父母代种鸭开产早、产蛋多,鸭苗制种成本低;商品代鸭体型适中、胴体光洁,料重比适宜、适应性强,适合加工酱板鸭、酱香鸭、卤鸭、鸭汤等产品,能满足肉鸭深加工酱卤产品的需求,市场前景广阔。武禽10肉鸭配套系于2022年12月30日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