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香气成分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杨桂强, 李吉生, 莫璋红, 吴玉钧, 吕敏, 陆燕

PDF(1822 KB)
PDF(1822 KB)
中南农业科技 ›› 2024, Vol. 45 ›› Issue (8) : 247-249.
学科进展

六堡茶香气成分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杨桂强1, 李吉生2, 莫璋红3, 吴玉钧1, 吕敏4, 陆燕5
作者信息 +
History +

摘要

综述了六堡茶香气成分提取及检测方法以及香气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分析探讨了六堡茶香气研究的难点和未来研究的方向,旨在为提升六堡茶的加工品质提供思路。

关键词

六堡茶 / 香气成分 / 检测技术 / 研究进展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杨桂强, 李吉生, 莫璋红, 吴玉钧, 吕敏, 陆燕. 六堡茶香气成分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8): 247-249

参考文献

[1] GB/T 32719.4—2016,黑茶第4部分:六堡茶[S].
[2] 施兆鹏,刘仲华,黄建安,等. 论黑茶品质及风味形成机理[A].湖南省茶叶学会,益阳市人民政府.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
[3] DB45/T 581—2009,六堡茶[S].
[4] 罗正飞,陈继伟,凌光云,等.茶叶香气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茶叶通讯, 2011,38(1):40-43.
[5] 王若娴. 茯砖茶与普洱茶特征性香气成分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22.
[6] 王梦琪,朱荫,张悦,等. 茶叶挥发性成分中关键呈香成分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9, 40(23):341-348.
[7] KATAOKA H,LORD H L,PAWLISZYN J.Application of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in food analysis[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0,880(1-2):35-62.
[8] 邓见田烨,晏美红,尚铂昊,等.基于HS-SPME-GC-MS技术分析不同种类黑茶香气成分[J].食品工业科技,2023,44(18):378-386.
[9] 李建勋,杜丽平,王超,等.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黑茶香气成分[J].食品科学,2014,35(2):191-195.
[10] 梁剑锋, 李亚,宾月景,等. HS-SBSE-GC-MS与主成分分析研究不同陈化年份六堡茶挥发性香气成分[J].食品科技,2022,48(2):289-295.
[11] 梁剑锋, 李亚, 宾月景, 等. HS-SBSE-GC/MS结合ROAV法分析六堡茶关键香气成分[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3,44(2): 156-161.
[12] 龚受基,滕翠琴,郭德军,等.六堡茶香气特征和真菌群落鉴定分析[J].现代食品科技,2023,39(6):252-262.
[13] 郑鹏程,刘盼盼,王胜鹏,等. 5种黑茶香气成分的比较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 2018,39(22):82-86,143.
[14] 张宁. 不同黑茶多酚类及特征性香气成分的分析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5.
[15] 温立香,张芬,何梅珍,等.陈香六堡茶品质特征及香气质量评价方法建立[J].食品工业科技,2021,42(2) :230-236.
[16] 温立香,黎新荣,李建强,等.电子鼻在六堡茶陈化年份识别中的应用[J]. 南方农业学报,2017,48(7):1291-1296.
[17] 温立香,冯春梅,张芬,等. 基于电子鼻的六堡茶“陈香”香味识别模型建立[J]. 农业研究与应用,2021,34(3):21-28.
[18] 马士成, 王梦琪, 刘春梅, 等. 六堡茶挥发性成分中关键香气成分分析[J]. 食品科学, 2020, 41(20): 191-197.
[19] 穆兵, 朱荫, 马士成, 等. 六堡茶香气成分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J]. 食品科学, 2017, 38(22): 169-177.
[20] 覃榕珍,黄丽,滕建文,等基于GC-IMS法分析不同烘焙温度对六堡茶香气品质的影响[J]. 食品科技, 2022,47(5):282-290.
[21] 黄林杰, 罗达龙, 钟家良, 等. 六堡茶中槟榔香气主要成分的研究[J]. 农业与技术,2018,38(8):12-14.
[22] 林国轩,刘玉芳,兰燕,等.适制六堡茶品种的选择、苗木繁育及原料茶基地建设[J]. 大众科技,2012,14(5):140-142.
[23] 韦柳花,覃榆茏,罗小梅,等.不同陈化时间六堡茶品质特征及差异性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2023,35(3):56-61.
[24] 刘泽森,温立香,何梅珍,等.不同发酵方式对六堡茶品质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8):91-92,122.
[25] 苏敏,韦柳花,吴永华,等.不同干燥方式对六堡茶品质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 2015(7):82-86.
[26] 黎敏,庞月兰,杨春,等.不同工艺六堡茶化学成分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193-195, 200.
[27] 梁剑锋,李亚,王华,等.基于高通量测序的两种香型六堡茶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特征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1,12(24):9565-9573.
[28] 温志杰,卢洁,曹璐璐,等.六堡茶渥堆过程中优势酵母菌的分离与鉴定[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6,35(5):1149-1155.
[29] 马蕊,林勇,马婷婷,等.丛枝菌根真菌对六堡茶茶叶品质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17):157-163.
[30] 吴新惠,杜金杰,刘晓纯,等.“金花”菌的鉴定及接种发酵六堡茶的品质变化[J].食品科学, 2023,44(22):243-249.

基金

梧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2202059)
PDF(1822 KB)

69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